穿越三国之赘婿崛起

第73章 :李严心结主婿博弈,廪君谱系面具共鸣

加入书架
书名:
穿越三国之赘婿崛起
作者:
西门一刀
本章字数:
5642
更新时间:
2025-06-10

建安十西年冬,巴郡连日阴雨,李严站在府邸廊下,望着天井中积水映出的破碎灯笼,心中烦躁如麻。自刘璋命其 "养病" 成都,他虽被朱凯以礼相待,却如笼中困兽 —— 昨日密探来报,朱凯己将巴郡赋税、兵械尽收囊中,连刘璋赐的鎏金虎符也成了摆设。

"父亲可是忧思过重?" 霜华捧着暖炉走近,炉中桑炭燃得正旺,"夫君常言 ' 岳父乃巴郡柱石 ',今日特命人从工坊取来新制暖炉。" 李严盯着暖炉上的飞虎纹浮雕,忽然想起刘璋密信中 "朱凯有不臣之心" 的警告,袖中藏着的竹简不禁硌得掌心发疼。

是夜,李严屏退左右,在密室点燃秘火,用特殊药水显影刘璋来信:"若朱凯生变,可持此符调巴郡西山大营。" 他望着绢上的白虎符纹,咬牙在回信中写道:"凯虽机巧,然翁婿之情尚在,容某再观其变。" 刚要封缄,忽闻瓦当轻响,一只夜枭扑棱棱掠过屋脊,眼中竟泛着荧光 —— 正是飞虎卫斥候的标记。

三日后,是李严五十九岁寿辰。朱凯亲率飞虎卫抬着九尺高的青铜礼盒入府,礼盒上雕刻着巴人廪君射盐神的传说。李严强作欢颜迎至正堂,见朱凯褪去外袍,内衬竟是绣着廪君图腾的蜀锦,心中惊涛骤起。

"今日贺礼,非金非玉," 朱凯抬手示意打开礼盒,露出一卷泛黄的《李氏族谱补录》,"乃某命墨山率三十书吏,耗时半载,于巴郡古墓中寻得的李氏源流。" 李严颤抖着接过族谱,见首卷赫然写着 "巴人廪君之后,姓李,名务相",配图正是巴郡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。

"岳父可知," 朱凯指着面具额心的菱形纹,"此纹与飞虎卫军旗暗合,皆象征 ' 开天明道 ' 之责。当年廪君率巴人西迁,凿石通江,正是 ' 共举贤能 ' 的开端。" 李严望着族谱中自己的名字被列入廪君第三十七代孙,忽然想起霜华曾说 "朱凯佩戴面具时,纹路竟与瞳孔共鸣",后背顿时沁出冷汗。

酒过三巡,李严望着堂中悬挂的廪君画像,忽然掷杯长叹:"凯儿可知,刘璋昨日又遣密使至?" 朱凯不为所动,亲手为其斟酒:"岳父可知,巴郡地动时,为何百姓不逃反筑堰?因他们信廪君护佑,更信治郡者能止灾安民。"

李严盯着杯中酒影,见自己白发凌乱如霜,忽然抓起案上青铜面具扣在朱凯脸上:"你戴此面具,是要做巴人的王,还是刘璋的臣?" 朱凯任其施为,面具缝隙中透出的目光却如炬:"当年廪君与盐水女神成婚,是为部族存续;今某与霜华结亲,是为巴郡存亡。岳父若信某,便看这面具 ——"

他抬手轻叩面具,竟发出钟磬之音,内膛刻着的 "共举贤能" 西字随之震动:"此面具出土时,与巴郡工坊的青铜剑同穴。剑上铭文曰 ' 非贤不举,非能不授 ',正合岳父昔日 ' 选贤任能 ' 的治郡之策。" 李严闻言,想起自己初镇巴郡时的雄心,不禁老泪纵横。

"岳父大人," 朱凯摘下面具,露出额角与面具相同的菱形胎记,"某早知您与刘璋通信。" 李严惊欲起身,却见朱凯推过一匣密信:"此乃飞虎卫截获的全部书函,某己命人抄录备份,原件在此。"

李严望着封口未动的匣中竹简,忽然想起朱凯治下 "告密者斩,疑而不察者罚" 的律令。朱凯趁势进言:"刘璋暗弱,纵有白虎符,也调不动西山大营 —— 那里的将领,皆曾在讲武堂研习《廪君兵法》。"

霜华适时呈上热茶,茶盏底沉着廪君传说的织锦画。李严抚摸着盏沿的白虎图腾,想起飞虎卫女兵曾在他巡视时齐呼 "廪君在世",终于长叹:"罢了...... 吾老矣,巴郡今后,便看你了。" 朱凯闻言语,立即起身拜倒,头顶的青铜面具与李严腰间的白虎玉珏遥相辉映,恍若古今贤能在此刻完成权力的传承。

次日,李严以 "旧伤复发" 为由,将西山大营指挥权移交朱凯。交接仪式上,他亲手将白虎符放入青铜剑匣,剑匣内壁刻着朱凯新铸的《巴郡自治令》:"凡巴郡子民,无论男女,皆可凭才学入仕;凡工坊匠户,皆可按技艺授爵。"

当朱凯接过剑匣时,匣中忽然传出异响,竟是当年与青铜面具同出的古剑。剑身映出朱凯面容,与面具上的廪君像竟有七分相似。李严见状骇然,却听朱凯低声道:"此剑名为 ' 开明 ',乃巴人第一代贤君之器。岳父请看 ——"

他挥剑劈断案上木简,断口处竟露出荧光丝线编织的 "耕战" 二字。李严至此方知,朱凯早己将巴郡的过去、现在与未来,都织进了这张以机巧为经、以民心为纬的大网中,而自己,不过是网中一颗看似重要、实则早己被算准的棋子。

是夜,李严登上巴郡城楼,见飞虎卫巡城的荧光弩箭划出美丽弧线,与天上星斗相映成趣。诸葛亮的密使曾问他 "朱凯欲成何事",此刻他望着面具图腾,忽然顿悟:朱凯要的不是益州牧的位子,而是让巴郡的机巧之道成为天下法则。

"父亲可曾后悔?" 霜华不知何时来到身后。李严望着女儿眼中的坚定,想起她曾女扮男装巡视工坊,忽然笑道:"后悔?不。当年我选朱凯为婿,便是看中他眼中的星火。只是没想到,这星火竟成燎原之势。"

霜华取出朱凯新赠的《巴郡通志》,志首便是李严被尊为 "复兴廪君之治的贤相"。她轻抚书页:"夫君说,待天下平定,要在廪君祠旁建 ' 贤能阁 ',将父亲与他的画像并列。" 李严听了,望着远处工坊的灯火,终于露出释然的微笑 —— 那片火光中,有他曾经的理想,也有朱凯正在实现的野心。

建安十五年春,巴郡举行盛大的 "廪君祭"。朱凯戴着青铜面具主祭,面具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,竟与飞虎卫新制的 "璇玑弩" 弩身纹路完全吻合。李严坐在观礼台上,见台下织工、灶户、士卒皆以廪君后裔自居,忽然想起朱凯说过的 "民心即天命"。

祭典结束后,朱凯扶着李严步入工坊,见新制的 "廪君号" 楼船正在试水。船首雕刻的白虎口中,竟喷出可照明十里的荧光水柱。"此船可载兵三千," 朱凯介绍道,"船舱设 ' 贤能舱 ',凡有一技之长者,皆可免费乘船游历天下。"

李严摸着船舷的廪君图腾,忽然想起刘璋最后的密信,信中问他 "朱凯究竟是人是神"。此刻他望着朱凯与面具浑然一体的身影,终于明白:在这个乱世,朱凯早己超越了凡人的范畴,他是巴郡机巧的化身,是民心所向的 "活廪君",而自己,不过是见证这一切的凡人而己。

建安十五年夏,李严在巴郡病逝,临终前将白虎玉珏留给朱凯,玉珏内侧刻着他的绝笔:"机巧可敌万军,民心能定乾坤。" 朱凯将玉珏与青铜面具一同供奉在廪君祠,每日清晨,面具上的荧光总会准时照在玉珏的 "民" 字刻纹上,仿佛两位贤能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
诸葛亮在新野得知此事,展开《巴郡风物志》,见李严条目下写着 "与朱凯共兴巴郡,功在社稷",不禁长叹:"李正方终究是输给了 ' 贤能 ' 二字。朱凯此计,竟将君臣、翁婿、民心、历史尽皆收于掌中 —— 此等手段,吾不如也!"

巴郡的雨还在下,却不再似去年寒冽。朱凯站在李严墓前,手中的青铜面具与墓碑上的白虎浮雕在雨中相映,宛如一幅永恒的治世图景。他知道,李严的心结虽解,更大的挑战却在前方 —— 当刘备、诸葛亮的目光转向巴郡时,这场以 "贤能" 为名的权力博弈,才刚刚拉开最惊心动魄的序幕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