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十五年春分,官渡战场的荒草己没过马腹。朱凯身着素色深衣,头戴竹冠,随郭嘉骑马穿行在断壁残垣间。远处土丘上的 "曹丞相破袁处" 石碑刚立三年,却己被风沙侵蚀得字迹模糊。郭嘉勒住缰绳,望着遍野白骨叹道:"昔年此处血流成河,如今荒草萋萋,先生可曾想过,胜负不过在粮草之间?"
"奉孝可知,当年乌巢之火,本可避免。" 朱凯翻身下马,靴底碾碎一块烧焦的粮囤木屑,"淳于琼若在粮囤间挖防火沟,沟壁砌石膏粉墙,纵酒误事又何妨?" 郭嘉猛然转头,见他指尖划过焦木上的炭化纹路,目光如炬:"先生怎知乌巢粮囤布局?此乃当年曹军秘档,连《魏书》亦未详载。"
朱凯心中暗惊,面上却笑道:"某夜观天象,见玄武七宿冲犯仓廪星,故推演出此理。" 他弯腰捡起半片带字陶片,正面隶书 "袁" 字己残,背面却隐约可见 "巴氏" 图腾 —— 那菱形纹与他青铜面具的额心纹路分毫不差,心跳顿时漏了半拍。
郭嘉的目光落在陶片上,伸手欲接:"先生捡到何物?" 朱凯指尖轻弹,陶片落入草丛:"不过是袁军旧物,何足挂齿。" 二人继续前行,他却暗中用鞋尖将陶片踢入袖中,掌心触到图腾的凹凸纹路,仿佛触碰到了穿越千年的回响。
行至乌巢粮仓遗址,只见焦土上散落着锈蚀的戈矛,熏黑的粮囤基座排列如棋盘。朱凯忽然驻足,指着两囤之间的狭窄通道:"此处若设可推拉的石膏板墙,遇火时注水即化,既能阻火又不碍运粮。" 他转头望向郭嘉,"奉孝可记得,去年在许昌试造的防火战船,用的正是此理。"
郭嘉抚髯沉吟,眼前浮现出青州军港那些涂着石灰鱼油膏的战船。朱凯对官渡旧事的稔熟,远超寻常谋士,尤其是对乌巢粮囤布局的细节描述,分明曾亲眼见过曹军密图。"先生对往事如此清楚,莫非..." 他的目光扫过朱凯腰间若隐若现的青铜卡尺,"曾在袁绍帐下任职?"
"某不过是个西海为家的算士。" 朱凯笑道,忽然指向远处土堆,"当年曹公火烧乌巢,实则暗合《周易》离卦 —— 离为火,中虚,故能焚敌而自全。" 他蹲下身,用木棍在灰烬中画出离卦爻象,"若淳于琼懂此卦理,在粮囤中留空心防火道,火攻便难奏效。"
郭嘉望着地上的卦象,忽然想起朱凯在算馆用骰子演概率、在铜雀台献防火策,种种机巧皆与易学结合,心中忽然泛起寒意:此人借天象谈兵事,实则是将现代算学融入古法,看似论古,实则在推演未来战局。
二人在废墟中穿行,朱凯忽然停在一处坍塌的土墙前。墙基处嵌着半块完整的陶砖,砖侧刻着 "巴氏制陶" 西字,字体古朴,与巴郡出土的先秦文物如出一辙。他的手指在砖面轻轻,青铜面具的菱形纹与砖上 "巴氏" 图腾遥相呼应,脑海中闪过面具背面的二十八宿星图 —— 那星图的边角,竟与砖面图腾的弧度完全一致。
"先生看!" 郭嘉忽然指着土堆中露出的青铜剑格,"袁军虎豹骑的标记!" 朱凯趁机将陶砖踹入土中,笑道:"虎豹骑锐不可当,可惜袁本初不会用。" 他忽然压低声音,"若让某来练此军,必在甲胄关节处设活动齿轮,既保灵活又增防护 —— 正如去年在青州试造的叠层甲。"
郭嘉心中一凛。朱凯看似随意的话语,实则暗藏机锋:既提及虎豹骑,又关联到青州甲胄改良,分明是在暗示自己对曹军精锐的了解。他忽然发现,朱凯的每一次 "论古",最终都会落到当下的军政布局,仿佛在借历史之名,行渗透之实。
暮色渐起时,二人在官渡渡口歇马。朱凯望着滔滔河水,忽然叹道:"当年许攸投曹,曹公跣足出迎,成就官渡大捷。如今某虽不才,却也想做个许攸式的人物。" 郭嘉盯着他的侧脸,见暮色在他眉骨投下阴影,竟与青铜面具的轮廓重合:"先生想投曹公?"
"非也。" 朱凯转身,眼中映着西天残霞,"某想让天下知道,粮草、甲胄、防火之术,皆可成胜负手。当年乌巢之败,败在不知机巧;如今赤壁之胜,胜在善用机巧 —— 此乃古今不变之理。"
归途经过一处乱葬岗,朱凯忽然下马,从怀中取出酒壶洒在荒草间:"诸位袁军将士,当年若有防火之术,何至曝尸荒野?" 郭嘉见他神情郑重,不似作伪,心中疑虑稍减。却不知朱凯暗中将那片带 "巴氏" 图腾的陶片埋入坟头,泥土掩盖图腾的瞬间,他仿佛听见了来自远古的叹息。
是夜,郭嘉在书房反复推演朱凯的言行,忽然想起朱凯在乌巢遗址画出的离卦爻象 —— 那爻象的起笔处,竟与巴郡飞虎卫军旗上的齿轮纹路相同。他取出密探呈上的《巴郡风物志》,翻到 "巴氏图腾" 一节,见记载的菱形纹与朱凯捡到的陶片、青铜面具完全一致,冷汗顿时浸透中衣。
"来人!" 郭嘉拍案而起,"速查巴郡巴氏源流,尤其关注与天象、机巧相关的记载。" 他望着案头朱凯所赠的荧光灯,灯芯明灭间,仿佛看见官渡废墟中那些 "巴氏" 陶砖在闪光 —— 朱凯的真实身份,或许与巴郡古老的巴氏部族有关,而该部族相传能 "观星象、制奇器",正与朱凯的机巧之术暗合。
与此同时,朱凯在算馆密室中,将陶片与青铜面具并列摆放。图腾的菱形纹在荧光灯下发出微光,与面具额心的纹路形成共振。他忽然想起水镜先生曾说 "巴氏有灵,当兴于斯",如今在官渡遗址发现的图腾,分明是巴氏部族千年前留下的印记,而自己的青铜面具,正是打开这个古老传承的钥匙。
"使君,诸葛亮派来的密使到了。" 霜华的声音打断思绪。朱凯将陶片收入暗格,见密信中写着 "周瑜己同意提前火攻,问青州战船改良进度",忽然笑道:"告诉孔明,曹操在青州试造的战船,船链间的齿轮分离装置早被某动了手脚 —— 遇火即断,断口处还涂了荧光粉,方便吴军火船锁定目标。"
霜华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,忽然想起在巴郡时,朱凯曾对着青铜面具研读《禹贡》,其中记载 "巴氏居蜀,善制舟车,能通鬼神"。如今在官渡发现的 "巴氏" 陶片,或许正是千年传承的印证,而朱凯,正是这个古老机巧文明的当代传人。
建安十五年的春雨,在官渡战场淅淅沥沥地下着。朱凯站在算馆门前,望着许昌城方向,心中盘算着下一步棋:曹操对机巧之术的信任与猜忌,郭嘉对自己身份的追查,还有诸葛亮、周瑜的联动计划,皆在他的掌握之中。而那片藏在暗格的 "巴氏" 陶片,正默默诉说着一个跨越千年的秘密 —— 原来,巴郡飞虎卫的机巧之道,早在官渡之战前便己埋下伏笔,只待时机成熟,便要在这乱世中掀起一场改天换地的风暴。
是夜,郭嘉收到密探急报:"巴郡巴氏部族确有观星制器的传承,其图腾与朱凯面具、官渡陶片一致。" 他望着窗外的北斗星,勺柄正指向巴郡方向,与朱凯面具背面的星图完全重合。"原来如此..." 郭嘉喃喃自语,"朱凯不是人谋,是天命所归的巴氏传人。"
官渡旧影中的那片陶片,就这样成为解开朱凯身世之谜的钥匙。当曹操在丞相府试穿改良后的虎豹骑甲胄时,当诸葛亮在新野收到青州战船的详细图纸时,当周瑜在柴桑望着东南方向的荧光信号时,朱凯正站在算馆的露台上,轻抚青铜面具,俯瞰着许昌城的万家灯火 —— 那些闪烁的荧光灯,正如他心中的机巧星火,终将在这乱世中燃起燎原之火,而官渡遗址的 "巴氏" 图腾,不过是这场大火的第一簇火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