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高炽苦笑:“你怎么能让瞻基与她交涉?这样闹下去,老二那些旧部恐怕会说我们欺负孤儿寡母。”
太子妃眼波流转,笑问:“这么说,你不生咱儿子的气了?”
朱高炽苦笑着,摇头道:“罢了,罢了,咱们儿子能在老二手段下逃生已是万幸,至于其他,你我又何必纠结?那老二竟无耻到对我下毒。”
太子妃好奇追问,朱高炽却只是轻描淡写地挥挥手,不愿深谈,毕竟若是让她知晓实情,只怕会引发更大的家庭纷争。
此时,汉王妃正对孙若微和胡善祥恶语相向,言语之尖酸刻薄,令人避之唯恐不及。
朱瞻基适时出现,一举化解了尴尬的气氛。
孙若微和胡善祥如释重负,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场是非之地。
朱瞻基坐下,目光如冰,直视着汉王妃。
汉王妃在他面前,既不敢坐下,也不敢离开,她对这个人的恐惧由来已久,尤其是上次的不堪回忆。
朱瞻基开口,语气平静:“说够了?”
汉王妃鼓起勇气,质疑道:“你为何要杀害汉王?”
朱瞻基面不改色:“汉王谋反,气死皇爷爷,难道不该受到应有的惩罚?”
汉王妃仍不甘心,怀疑地反驳:“这些都不过是你的说辞,谁知真假?”
朱瞻基怒拍桌,声色俱厉:
“你放肆!事实俱在,岂容你质疑!”
汉王妃被吓得身体一颤,心中更加畏惧。
“汉王谋反,这是铁一般的事实,几十万大军见证了这一切。你作为汉王妃,难道会对此一无所知?”朱瞻基的语气咄咄逼人,字字如刀,“你竟敢在太子府中放肆,是谁给你的勇气?”
汉王妃被“全家株连”四字吓得花容失色,泣不成声:“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!”
朱瞻基冷笑连连:“你当真以为这番说辞能够脱身?是不是对朝廷有所不满,企图为汉王翻案?”
汉王妃心慌意乱,急忙改口:“我只是略知一二。”
朱瞻基嘲讽道:“既然知情,便是共犯,等着被诛九族吧!”
汉王妃面如死灰,满眼哀求,心中纷乱如麻。
朱瞻基继续说道:“自古谋反者,必受株连,你作为汉王妃,怎么可能置身事外?你的子女、府中仆役,无人能够幸免。若是有人上奏,你的家族也将牵扯其中。”
汉王妃惊恐至极,腿软跌坐在地,泪如泉涌:“我实在不知他竟会如此,如今全家因他而受累,我该如何是好?”她哭得肝肠寸断。
朱瞻基俯下身,声音忽然缓和:“但若想保全性命,也非绝无可能。”
汉王妃闻言,泪眼朦胧地看向朱瞻基,眼中闪烁着一线希望,垂首低声道:“只要能保住性命,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。”
朱瞻基的嘴角勾起一抹笑意,若汉王妃能勇敢地指证她那参与谋反的三叔,那么三叔必将陷入绝境。
即使父王心慈手软,一旦汉王妃当众指控,他也有了名正言顺赐死三叔的理由。
他的手突然被拉住,朱瞻基困惑地看向汉王妃,“你这是何意?”
就在此时,白毛阁大学士急匆匆地闯入,仿佛嗅到了什么异样的气息,他的行为让汉王妃更为羞赧,忙不迭地整理着自己的衣衫。
朱瞻基有些尴尬,想起上次不小心触碰到她时,她那烈女般的反应。
他清了清嗓子,站起身来,将打扰他们的小狗踢到一旁,重新坐下,严肃地说:“你可以活下来,但王府中的其他人却不能。”
汉王妃闻言泪如雨下,抽泣着哀求:“你若是杀了王府所有人,我孤身一人又该如何生存?”
她眼中闪过一丝希望,小心翼翼地问:“能否...一个都不杀?”
朱瞻基断然摇头,“这不可能。”
并非他喜好杀戮,而是古代的潜规则——为了避免后患,必须斩草除根,即使是年幼的孩童也不能留下。
这是为了防止未来的复仇,虽然残酷,却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选择。
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古代王朝,赵氏孤儿的悲剧如同李世民兄弟相残的历史重演。
若是以文官的笔,汉王之举恐怕难逃株连九族之劫。
在那深宅大院中,汉王妃双膝跪地,那双大眼睛充满哀切,她摇晃着朱瞻基的衣襟,声音哀婉:“求您慈悲,放孩子们一条生路。”
此时,太子妃陪同着太子朱高炽步入堂中,一见此景,心中了悟。
朱高炽面露不悦,语气冷然:“弟妹,你这是何苦,何须向晚辈跪地?”
太子妃心中窃喜,她的儿子终为她出了这口恶气。
往日里,汉王妃的撒野,早已让这太子府失去了往日的宁静。
汉王妃讪讪地找借口:“只是脚疼,想在地上歇息片刻。”
朱高炽朝儿子使了个眼色,示意他尽快解决这场尴尬。
朱瞻基不便在众人面前提及家丑,只能委婉提醒:“回去吧,深思己过,或有弥补之机。”
汉王妃离去时,心中满是无奈与辛酸,她的命运似乎总是与不幸为伴。
而张氏则好奇地追问朱瞻基如何处理此事。
朱瞻基淡然回答:“不过是提及汉王谋反的可能,让她意识到汉王府可能的下场罢了。”
朱瞻基笑语盈盈:“娘,北征途中,我特意为您二老挑选了不少佳品。”张氏却神情一肃,正色道:“礼物稍后再说,先帝有旨,你且看来。”她递过黄绢,朱瞻基展开阅读,眉头紧锁,这是对孙若微的防备指令。
他轻松一笑,自信满满:“娘,您觉得我会是那短命之人吗?皇爷爷大概是过虑了。”
张氏不悦地轻斥,对他口中的“夭折”一词颇为忌讳,忙呸声连连:“休要胡言,我儿定会福寿安康。”
朱瞻基笑着接话:“那娘也定能福寿安康。”
张氏挥了挥手,让他自行处理遗旨:“你看着办,焚之或藏之,随你心愿。”
她转身欲去迎接灵柩,回头吩咐:“待会儿你随我同往。”
朱瞻基应声:“娘,儿知道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