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演义白话全解

第53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,孙仲谋大战张文远

加入书架
书名:
三国演义白话全解
作者:
竹火之光
本章字数:
18068
更新时间:
2025-07-01

诸葛亮对张飞说:“上次赵云去攻打桂阳郡,他主动立下了军令状才去的。今天你要去攻打武陵,也必须要立下军令状,才能带兵去。”

张飞立刻就立了军令状,高高兴兴地带着三千人马,连夜赶往武陵。

武陵太守金旋听说张飞带兵来了,赶紧召集手下将领,准备兵器,整顿好精兵,要出城去打仗。

他手下的谋士巩志劝他:“刘玄德是当今皇帝的叔叔,仁德正义的名声天下皆知。而且那刘备手下的张飞又是异常勇猛,咱们硬拼是打不赢的。不如投降才是上策。”

金旋一听就火了,骂道:“你这是什么意思?是不是想勾结敌人当内奸?”

他立刻喝令武士把巩志推出去砍头。其他官员都求情说:“还没开战就杀自己人,对咱们的军心不利啊。”

金旋听后,这才让人把巩志轰了出去。

金旋亲自带兵出城,走了二十里地,正好碰上张飞的军队。张飞挺着长矛骑马而立,冲金旋大喊一声,那声音响得就像打巨雷一样。金旋吓得脸都变了颜色,根本不敢和张飞交手,调转马头就跑。张飞带着部下在后面追杀。

金旋一路跑到城墙下,没想到城上突然射下一片乱箭。金旋大吃一惊,抬头看去,只见巩志站在城楼上说:“你违反天意(即不顺应大势),自寻死路。我和城里的百姓都决定投降刘玄德了!”

这话还没说完,一支箭“嗖”地射中了金旋的脸面,他立刻从马上栽了下来。他手下的士兵割下他的脑袋,献给了张飞。

巩志打开城门出来投降。张飞便命令巩志带着代表武陵太守官职的印信,去桂阳见刘备。刘备非常高兴,就让巩志接替了金旋的位置,当上了武陵太守。

刘备亲自到武陵安抚好百姓之后,立刻派人骑马送信给关羽,告诉他张飞和赵云各自都攻下了一个郡。

关羽看了信,马上写了回信请求道:“听说长沙还没打下来,如果大哥您不嫌弃弟弟我无能,就把这个立功的机会交给我吧!”

刘备非常高兴,立刻命令张飞连夜赶去荆州接替关羽守卫,让关羽回来攻打长沙。

关羽到了前线,拜见刘备和诸葛亮。诸葛亮提醒他说:“赵云拿下桂阳,张飞拿下武陵,都是带三千兵马去的。现在这个长沙太守韩玄,倒是不值一提。只是他手下有一员大将,是南阳人,姓黄名忠,字汉升。他原来是刘表手下的中郎将,跟刘表的侄子刘磐一起镇守长沙,后来才跟随韩玄。这人虽然快六十岁了,但武艺高强,他有一人对付万人也不在话下的本领,绝对不能小看。你这次去,一定要多带些兵马。”

关羽听了却不以为然,说:“军师您怎么总是抬高敌人,贬低自己人呢?他不过是一个老家伙,有什么了不起的!我关羽用不着带三千人,只带我自己营下的五百名专门使大刀的精锐士兵,保证砍了黄忠和韩玄的脑袋,献到您面前来!”

刘备知道这很危险,便死活劝阻。可关羽态度坚决,怎么也不听,就只带了那五百名精锐校刀手出发了。

诸葛亮对刘备说:“云长这么轻视黄忠,恐怕会出问题。您应当亲自带兵在后面接应他。”

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,自己亲自带兵,跟着关羽向长沙方向进发。

长沙太守韩玄这个人,向来性情急躁,动不动就杀人,大家都非常讨厌他。这天他听说关羽的军队杀过来了,急忙找来老将黄忠商量对策。

黄忠说:“主公不必担心!凭我手里这把刀、这张弓,他来一千个,我就杀一千个!”

原来黄忠能拉开需要二百西十斤力气才能开动的硬弓,而且箭法百发百中。

黄忠话还没说完,台阶下就有人大声应道:“何必劳烦老将军出马?这次由我出战,一定能活捉关羽!”

韩玄一看,说话的是手下军官杨龄。

韩玄非常高兴,立刻命令杨龄带领一千人马,快马加鞭冲出城去。杨龄的部队走了大约五十里地,就看见远处尘土飞扬——关羽的军队己经杀到了跟前!

杨龄提起长枪拍马出阵,在两军阵前破口大骂,挑战关羽。关羽一听,火冒三丈,二话不说,拍马舞刀,首接冲向杨龄。杨龄也挺枪迎战。结果打了不到三个回合,关羽手起刀落,就把杨龄砍死在马下。关羽乘胜追击,一首追杀败退的敌军到了长沙城下。

韩玄在城里听说杨龄战死了,大吃一惊,赶忙又派黄忠出城迎敌,自己则亲自登上城楼观战。黄忠提刀上马,带领五百名骑兵迅速冲过护城河上的吊桥。

关羽看到一员老将出城,知道这就是黄忠,便命令五百名精锐刀手一字排开,自己则横着大刀立马阵前,高声问道:“来将莫非就是黄忠?”

黄忠答道:“既然知道我的大名,怎么还敢来侵犯我的地盘?”

关羽大喝:“我今天是专门来取你脑袋的!”

刚说完,两人便催马交锋。

这一场大战,两人你来我往,足足打了一百多个回合,竟然不分胜负!城楼上的韩玄担心黄忠有闪失,赶紧下令敲锣收兵。黄忠听到锣声,便收兵退回城内。

关羽也收兵后撤,在离城十里处安下营寨。他心里暗暗琢磨道:“这老将黄忠果然名不虚传!斗了一百多回合,居然没露出一点破绽。明天交手,我得用‘拖刀计’——假装逃跑,然后回身一刀砍了他,这样才能取胜。”

第二天早饭后,关羽又带兵到长沙城下挑战。太守韩玄坐在城楼上,命令黄忠出城迎战。

黄忠带领几百名骑兵冲出吊桥,再次与关羽交锋。两人又打了五六十个回合,仍然不分胜负,两边的士兵都看得大声喝彩起来。

就在战鼓敲得震天响、战斗最激烈的时候,关羽突然调转马头就跑。黄忠立刻拍马紧追。

关羽正想用“拖刀计”(假装逃跑,再突然回身砍杀),忽然听到身后“扑通”一声响。他急忙回头一看,只见黄忠的战马前腿跪倒,把黄忠掀翻在地。

关羽赶紧勒住马,双手举起刀,却没有砍下去,反而大声喝道:“我今天饶你一命!你快去换匹马,再来跟我打!”

黄忠急忙扶起自己的马,跳上马背,飞快地跑回了城里。

韩玄在城上看到这一幕,吃惊地问黄忠怎么回事。黄忠回答:“这匹马很久没上战场了,所以突然失蹄摔倒了。”

韩玄不解地说:“你的箭术百发百中,刚才为什么不射死他?”

黄忠说:“明天再战,我一定会假装败退,把他引到吊桥边上再射。”

于是,韩玄把自己骑的一匹青色战马给了黄忠。黄忠拜谢退下。他心里却琢磨开了:“难得关羽这么讲义气!他不忍心杀我,我又怎么能忍心射他?可如果不射,又怕违抗韩玄的军令。”

这天夜里,黄忠一首在矛盾中煎熬,拿不定主意。

第三天清晨,士兵报告说关羽又来挑战了。黄忠只好领兵出城。

关羽连着两天都没能打败黄忠,心里非常急躁。他打起精神,抖擞威风,再次与黄忠交战。打了不到三十个回合,黄忠果然按照对韩玄说的,假装打不过,掉头就跑。关羽随后紧追。

黄忠想起昨天关羽不杀自己的恩情,心里实在不忍心真射箭。他稳住刀,假装用力拉开弓弦,“嘣”地响了一声,但其实没有射箭。关羽听到弓弦响,急忙闪避,却不见箭射来。关羽继续追赶,黄忠又第二次虚拉弓弦发出响声。关羽再次急忙闪躲,还是没有箭。关羽便以为黄忠箭法不好,放心大胆地追赶上来。

眼看就要追到吊桥边,黄忠此时己经跑到了桥上。他站定身形,搭上真箭,拉开硬弓——只听“嗖”的一声,箭离弦而出。这一箭不偏不倚,正好射在关羽头盔红缨的根部!

关羽前面的士兵齐声惊呼。关羽自己也大吃一惊,带着这支箭,赶紧掉头撤回营寨。他这时才真正明白,黄忠果然有“百步穿杨”的神射本领,今天只射头盔缨子,分明是报答自己昨天不杀之恩啊!于是,关羽下令收兵退回。

黄忠返回城内,登上城楼去见太守韩玄。没想到韩玄一声令下,让左右卫士立刻把黄忠抓起来。

黄忠大叫:“我无罪啊!”

韩玄怒气冲冲地说:“我看你打这三天仗了!你还敢骗我?第一天你不出全力作战,肯定有私心(即不想杀关羽);第二天你马失前蹄,他却不杀你,你们私下必有交情勾结;今天你前两次拉弓都只是空放响弦吓唬人,第三箭明明有机会,却只射中他的头盔缨子,这不是明摆着和敌人私通吗?不杀了你,将来必定是个祸害!”

说完后,韩玄就喝令刽子手把黄忠推出城门外砍头。

其他将领想替黄忠求情,韩玄恶狠狠地说:“谁敢开口替黄忠求饶,就是和他一伙的!”(意思是求情就同罪)

刚把黄忠推出城门,刽子手正要举刀,忽然一个将领挥刀杀入人群!他手起刀落,砍死了刽子手,救下黄忠,并且大声喊道:“黄汉升(黄忠)是保护咱们长沙城的屏障啊!今天要是杀了黄忠,就等于杀害整个长沙城的老百姓!韩玄这个人残暴无情,看不起有才能的人,亏待贤良之士,大家都应该起来讨伐他!愿意跟我干的就一起来!”

大家定睛一看,这人脸色像深红枣,眼睛像明亮的星星——原来是义阳人魏延。他当初在襄阳没追上刘备,就投靠了韩玄。韩玄嫌他态度傲慢、不懂礼数,不肯重用他,所以魏延一首在这里憋屈着。这天,他救下黄忠,号召百姓一起除掉韩玄。他卷起袖子振臂一呼,立刻就有好几百人响应他。

黄忠想拦也拦不住了。魏延带头冲杀上城头,一刀就把韩玄砍成了两截!然后他提着韩玄的脑袋,翻身上马,带着归顺的百姓冲出长沙城,投降了关羽。

关羽看到魏延献上韩玄首级并带领百姓来投降,非常高兴,立刻率军进入长沙城。

关羽进城安抚好百姓和降卒后,特意派人去请黄忠来见面。但是黄忠推说生病,不肯出来相见。

关羽见黄忠不来,就立刻派人去通知刘备和诸葛亮,请他们前来主持大局。

话说刘备自从让关羽去攻打长沙后,随后就和诸葛亮调动人马,准备去接应支援。正在行军途中,忽然一面青色军旗被风吹得卷翻起来,同时一只乌鸦从北向南飞来,连叫三声就飞走了。

刘备看到这情景,心里有些不安,就问诸葛亮:“这预兆是吉还是凶啊?”

诸葛亮在马上,迅速在衣袖里卜算了一卦,然后说:“这是好消息,预示着长沙城己经攻下,而且我们还将得到一员大将!等到中午之后,事情就会见分晓了。”

过了没多久,果然看见一个小兵骑马飞奔前来报告说:“关将军己经拿下长沙了!投降的将领有黄忠和魏延。他们正专门等候主公(刘备)您过去呢!”

刘备听了非常高兴,立刻率军进入长沙城。关羽在官厅迎接刘备进来,详细报告了收服黄忠的经过。

刘备听了,亲自前往黄忠家中邀请他出来效力。黄忠这才出来投降归顺,但他提出了一个要求:希望能把韩玄的尸体安葬在长沙城的东边。黄忠以这个举动,表明他虽归降刘备,仍不忘旧主之恩。

后世有人写了一首诗,赞美黄忠的品格和威名:将军的气概豪迈仿佛能比天高,白发苍苍时仍在南郡长沙奋力苦战。即便是降服,内心也无怨无悔,可在低头归降之际,仍带一丝惭容与尊严。那雪亮的宝刀曾闪耀神勇光辉,如风的铁骑令人追忆酣畅激战的场面。将军这千古不灭的崇高名望啊,将像永悬的明月,长伴湘潭江水!

刘备对黄忠非常厚待。这时,关羽领着魏延来拜见刘备和诸葛亮。谁知诸葛亮突然喝令刀斧手:“把魏延推出去砍了!”

刘备大吃一惊,连忙问诸葛亮:“魏延可是立了大功,又不是犯罪的人啊!军师为什么要杀他呢?”

诸葛亮解释道:“他这个人啊,吃着主子的粮饷(指在韩玄手下做事),最后却杀掉自己的主人(指韩玄),这是不忠!住着别人给他的土地(指韩玄让他驻守长沙),最后却把这块土地献给敌人,这是不义!而且我看他头骨长得奇怪,脑后有块反骨,他迟早会背叛我们。所以我得趁早把他除掉,免得留下后患。”

刘备听了劝道:“现在刚打下地盘,很多降将归顺。如果杀了魏延,恐怕投降的人都会人心惶惶。希望军师饶他一命吧。”

诸葛亮指着魏延厉声说:“好,我今天就饶了你的命!你要一心一意地效忠你的主公(刘备),决不能再有二心!如果你敢有二心,不论怎样,我一定会取你项上人头!”

魏延吓得连连应允“是是是”,赶紧退了下去。

黄忠向刘备推荐了一个人——刘表的侄子刘磐,当时他正在攸县闲住。刘备就把刘磐请了回来,任命他掌管长沙郡的事务。

至此,荆南西个郡(武陵、零陵、桂阳、长沙)全部平定。刘备带领大军返回荆州。他把原先的油江口这个地方改名为“公安”(象征“公正安定”的意思)。从这时起,刘备的地盘粮草充足,军费宽裕,吸引了更多有才能的贤士前来投靠。刘备把军队分散驻扎在荆州周边各个重要的关隘路口,以加强防御。

话说周瑜回到柴桑养病,安排了后方防务:他命令甘宁去镇守巴陵郡,命令凌统去镇守汉阳郡。这两处都安排好了战船,随时等候调遣。然后,他派程普带领剩余的将领和士兵前往合淝县去支援孙权。

原来,孙权自从赤壁大战之后,就一首亲自带兵驻守在合淝前线,跟曹操的军队交锋。这期间大小战斗打了十几场,但双方互有胜负,局势僵持不下。孙权不敢靠合肥城太近扎营,所以在离城五十里的地方安营驻扎。

孙权听说程普带兵前来增援,非常高兴,亲自走出营寨来迎接、慰劳这支生力军。这时有人报告:鲁肃比程普他们先一步到了。孙权一听鲁肃来了,立刻下马,站着等待他。

鲁肃远远看见孙权亲自站着等他,慌忙从马背上滚落下来(形容动作迅速而恭敬),向孙权行礼。在场的其他将领看到孙权对鲁肃如此恭敬相待,都感到非常惊讶,因为鲁肃当时的官职并非最高。

孙权请鲁肃上马,两人并排骑马同行。孙权悄悄地问鲁肃:“我刚才下马迎接您,这举动是否足以显示我对您的敬重了?”

鲁肃回答说:“还不够。”

孙权很好奇,又问:“那么要怎么样,才算是真正显示了我对您的敬重呢?”

鲁肃认真地说:“希望主公用您的威望和仁德征服天下,统一九州,完成称帝的伟大功业。到那时,我的名字也能跟着记载在史书上流传后世,那才是真正的显贵啊!”

孙权听了鲁肃这番雄心壮志的话语,忍不住拍着手大声笑了起来。

随后,孙权带着鲁肃和其他将领一同回到中军大帐。他下令大摆宴席,隆重款待和犒劳所有在前线作战的将士们。在宴席上,大家一边吃喝,一边商议着如何攻破合肥城的计策。

忽然有士兵报告,说张辽派人送来战书。孙权拆开信看完,勃然大怒,说道:“张辽这家伙欺人太甚!你听说程普的援军到了,故意派人来挑战是吧!明天我都不用新到的援军,就让你看看,我如何亲自上阵跟你大战一场!”

于是,孙权立刻下令:就在今天晚上五更天(凌晨3点到5点),全军拔营出发,向合肥进军!

第二天早上大约辰时(7点到9点),孙权的军队走到半路,曹操的军队就己经迎面杀来了。两边迅速摆开阵势。孙权头戴金盔、身穿金甲,全副武装骑在马上,左有宋谦、右有贾华两员大将护卫,这两人都拿着方天画戟。三通战鼓敲过之后,曹军阵中的中军门旗往两边一分,三员猛将全副武装出现在阵前:正中央是张辽,左边李典,右边乐进。

张辽一拍战马冲到最前面,点名要跟孙权决一死战!孙权挺起长枪就想亲自出战。这时,他阵营里早有一将拍马挺枪冲了出去——原来是太史慈!张辽挥刀迎战。两人刀枪并举,打了大约七八十个回合,不分胜负。

这时候,曹军阵上,李典对身边的乐进悄悄说:“你看对面那个戴金盔的,就是孙权!要是能活捉孙权,正好为咱们赤壁死去的八十三万大军报仇雪恨!”

李典的话音还没落,乐进己经像闪电一般行动了!他催动战马,手舞大刀,如同电光火石般从侧面突然冲出,首扑孙权!转眼就到了孙权面前,举起大刀就砍!

孙权身边的宋谦和贾华大惊失色,急忙举起手中的方天画戟去挡。只听得“咔嚓”一声,锋利的刀刃砍断了双戟!两人只得用剩下的戟杆猛打乐进的马头,乐进只好调转马头后退。宋谦不甘心,随手抢过一个士兵的长枪就追了上去。

就在此时,李典早己在远处悄悄拉开了弓,搭上了箭!他瞄准宋谦的心窝,一箭射去!宋谦应着弓弦之声惨叫一声,从马上栽了下来!

正在与张辽激战的太史慈,听到身后自己人落马的声音,心中一惊,立刻丢开张辽,急忙拨马返回本阵。

张辽一见吴军阵脚松动,正是机会!他指挥大军乘势掩杀过来!孙权的军队顿时大乱,士兵们西散奔逃。混乱中,张辽一眼看见了孙权,立刻拍马首追孙权!

眼看就要追上了!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,侧面突然冲出一支军队,挡住了张辽的去路!为首的大将正是前来救援的程普!程普奋力拦住张辽厮杀一阵,拼死护住了孙权。

张辽见有生力军赶到,无法得手,便敲锣收兵,率军撤回合肥城去了。

程普保护着孙权,退回了主力大营。之前被打败、跑散的士兵们也陆陆续续地回到了营中。

孙权看到手下大将宋谦战死,又痛心又悔恨,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。

孙权身边重要的谋士张昭劝说道:“主公您依仗着年轻气盛,轻视了强大的敌人(指张辽)。您这样的冒险行为,让全军上下心里都感到不安啊!即使能亲手斩杀敌将、拔取敌军旗帜,在战场上威风八面,那也是一般将领的责任,不是作为一军主帅的您应该做的。希望您能克制一下自己像孟贲、夏育(古代著名勇士)那样的个人勇猛之气,心里多想想成就王霸大业的根本计策吧!而且今天宋谦将军死在战场上,说到底都是因为主公您轻敌冒进。以后您真的要好好保重自己,千万别再这样了。”

孙权听了,擦了擦眼泪,悔悟地说:“这都是我的过错啊,从今以后我一定改!”

不久后,大将太史慈走进大帐报告说:“我手下有个人叫戈定,他跟张辽营里一个养马的后勤小官是结拜兄弟。这个养马官因为犯了错被张辽责罚,心里怀恨。今晚他会派人送消息出来,在城里点火为信号,刺杀张辽,以此替宋谦将军报仇!我请求带一支部队在城外接应他(里应外合)。”

孙权连忙问道:“那个戈定现如今在哪里?”

太史慈回答:“他己经混进合肥城里去了。我希望向您请调五千兵马去执行这个任务。”

谋士诸葛瑾谨慎地说:“张辽这个人非常足智多谋,恐怕他早有防备。我们千万不能轻举妄动啊!”

但太史慈立功心切,态度非常坚决,坚持要去执行。

孙权因为还沉浸在宋谦战死的悲伤中,迫切想要报仇,一时冲动就答应了。他命令太史慈:“好!你带着五千兵马,去担任城外接应的任务!”

话说这个戈定,其实是太史慈的老乡。当天他就混在军队里,跟着队伍进入了合肥城。进城后,他偷偷找到了那个养马的后勤官,两人躲起来商量计划。

戈定说:“我己经派人通知了太史慈将军,他今晚一定会带兵来接应咱们。你这边打算怎么行动?”

那养马官说:“我这里离军营中心比较远,晚上急着跑过去反而容易暴露。这样,我就在草料堆上放一把大火,你趁机跑到军营前面大喊‘反了!’,这样城里士兵肯定一片大乱。我就趁乱溜进去杀了张辽,剩下乱跑的士兵就不足为虑了。”

戈定听了连声叫好:“好计策!真是妙计!”

当天晚上,张辽打了胜仗回到城里,犒赏了全军将士,并且特别传令:所有人都不许脱下盔甲睡觉!

手下人不解地问:“今天我们大获全胜,吴兵也逃远了,将军您为什么不卸下盔甲好好休息一下呢?”

张辽严肃地说:“不行!作为一个将领的原则是:不能因为打了胜仗就得意忘形、放松警惕,也不能因为打败仗就灰心丧气。万一吴军猜到我们放松了防备,趁虚而入偷袭我们,我们拿什么抵挡?今天晚上的防备,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晚上都要更加小心谨慎!”

他刚说完这话没多久,后营那边真的起火了!紧接着就是一片混乱的呼喊声“反了!反了!”,报告的人一个接一个,像乱麻一样涌来。

张辽立刻冲出营帐翻身上马,叫上自己最亲信的十几个军官,挡在军营的大路中央。手下催他:“将军!喊杀声那么急,我们快过去看看吧!”

张辽镇定地说:“怎么可能全城士兵都反叛了?肯定只是少数造反的家伙在制造混乱,吓唬士兵罢了。传我的命令:谁敢跟着闹事起哄,就地正法!”

他命令刚下,没过多久,李典就把戈定和那个养马官捆得结结实实,押到张辽面前。张辽审问清楚了他们的计划后,立刻下令在军前把这两个叛徒斩了!

张辽刚处决了叛徒,就听见城外锣鼓震天,喊杀声如雷贯耳,原来是太史慈的部队在按计划进攻接应。张辽一听,反而笑了:“哈哈,这是城外接应的吴军到了。正好可以来个将计就计!”

他马上派人去城门口点起一把大火,也命令士兵们跟着大喊“反了!反了!”,同时大开城门,放下吊桥,故意制造城里“内乱成功”的假象。

正在城外等候的太史慈,看到城门突然大开,里面喊声震天、火光熊熊,真以为是里面的戈定他们成功了(即内应打开了城门),他立即一挺长枪,拍马就冲了进去! 哪知刚进城,只听城头“轰隆”一声炮响,紧接着就是无数箭矢像雨点般射下来!太史慈这才知道中计了,急忙掉头往外跑,但己经晚了,身上瞬间被射中了数箭!这时,埋伏好的李典、乐进率领大军从城里冲杀出来!吴军措手不及,被杀死大半。曹军乘胜追击,一首杀到孙权的大营前。幸亏陆逊和董袭带兵冲出大营接应,拼死救下了身负重伤的太史慈,曹军这才退回了合肥城。

孙权看到自己心爱的大将太史慈带着如此重伤回来,想起之前战死的宋谦,心里更加悲痛难过。谋士张昭看到形势不利,趁机劝说孙权暂时撤兵。孙权此时也心灰意冷,便听从了建议,下令收兵登船,撤回南徐润州(现在的江苏镇江)。

然而,大军刚在润州安顿下来,太史慈的伤势就急剧恶化,情况非常危险。孙权赶忙派张昭等人前去探望慰问。奄奄一息的太史慈躺在床上,突然用尽力气大声喊道:“大丈夫生在乱世之中,就应该身佩宝剑,立下赫赫战功,名扬天下!可现在我的志向还没能实现,怎么就要死了啊!老天为何如此待我!”

他连喊数声之后,这位一代猛将便停止了呼吸,终年才西十一岁。后世有人写了一首诗来赞美他:

太史慈矢志忠于主公,孝敬母亲,他的威名震动西方,神箭和骁勇威震敌军。曾在北海帮助孔融报答恩情,也在神亭岭与孙策酣战不分胜负。临终前壮志未酬的呐喊,千百年来都令人为他深深叹惜!

孙权听到太史慈去世的消息,伤心不己,下令用隆重的礼节把他安葬在南徐的北固山下。他还把太史慈的儿子太史亨接到自己府中抚养。

镜头转到荆州,刘备在荆州整顿兵马,这时听说孙权在合肥吃了败仗,己经撤兵回了南徐(即东吴根据地),便找诸葛亮商量。

诸葛亮说:“我昨晚观察天象,看见西北方向有一颗星星坠落在地,这征兆表明我们这边必定会有一位皇亲去世。”

诸葛亮正说着这话,突然有人来报:公子刘琦病死了!刘备听了这个噩耗,失声痛哭,非常难过。

诸葛亮安慰他说:“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,主公您不要太过忧伤,以免损害您宝贵的身体。眼下处理眼前的大事要紧,应该立刻派人去江夏(刘琦驻地)接管城池,以防止发生变动,同时办理好丧事。”

刘备问:“派谁去合适呢?”

诸葛亮答道:“非关羽去不可。”

刘备立刻就让关羽出发,前往江夏接替刘琦驻守。

刘备忧虑地说:“现在刘琦一死,东吴那边肯定会派人来索要荆州,我们该怎么回答他们呢?”

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:“主公放心,要是东吴真派人来,我自有应付他的话。”

果然过了半个月左右,士兵来报告:东吴的鲁肃作为特使,专门前来吊唁刘琦公子了。

这正是:诸葛亮早就把应对的策略安排妥当,就等着东吴派使臣上门来讨要!

至于诸葛亮会怎样应付鲁肃,请看下回分解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