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城西市的"聚仙楼"这几日格外热闹。说书先生老赵头新编了段《楚太祖演义》,引得茶客们天天爆满。这日未到晌午,二楼雅座就坐满了人,连过道上都挤着不少站着听的茶客。
"上回说到楚太祖单骑救主,今日咱们接着说那'辽水归魂'的奇事!"老赵头醒木一拍,茶楼里顿时鸦雀无声。
角落里,一个头戴帷帽的白衣公子轻轻放下茶盏。身旁的书童凑过来低声道:"爷,这说书的添油加醋也太..."
"嘘。"公子摆摆手,"仔细听。"
老赵头唾星西溅,把三十万英灵归乡的故事说得活灵活现:"只见那楚太祖手持青铜罗盘,往辽水边这么一站!霎时间风云变色,河水倒流..."
楼下忽然传来阵哄笑。一个商贩打扮的汉子嚷道:"老赵头又胡诌!我表兄就在玄甲军当差,他说当日明明是晴空万里!"
"你懂什么!"老赵头也不恼,捋着胡子笑道,"这可是红拂娘娘亲口告诉城南李婆婆的。李婆婆的闺女在宫里当差,那日亲眼看见太庙里的先帝灵位渗出血珠子!"
白衣公子闻言,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。
正说到热闹处,茶楼外突然传来阵阵铜锣声。衙门的差役高声吆喝:"奉旨!明日午时,陛下携太子往终南山省亲,朱雀大街净道——"
茶客们顿时议论纷纷。一个老者摇头晃脑:"要说孝道,当今天子真是没得挑。每月必去终南山请安,比寻常百姓家的儿子还勤快。"
"我听说啊,"旁边卖胭脂的妇人压低声音,"太上皇在终南山种的那片药田,能治百病呢!去年刘掌柜家的丫头得了怪病,就是喝了红拂娘娘给的药汤好的。"
白衣公子放下茶钱,悄悄离开了茶楼。转过两条街,书童终于忍不住问:"陛下,您怎么有兴致来听这些乡野传闻?"
杨楚宇摘下帷帽,露出清瘦的面容:"朕想听听,百姓口中的父亲是什么模样。"
主仆二人正走着,忽见街角围着一群孩童。当中一个白发老翁正在教孩子们唱新编的童谣:
"楚杨本是一家,种瓜得瓜种豆得豆。
英灵归乡三十万,太平盛世不用愁..."
老翁抬头看见杨楚宇,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,又迅速低下头去。但皇帝还是认出来了——这是当年骁果军的老兵,江都之变时失去了一条胳膊。
回到宫中,杨楚宇径首去了东宫。五岁的怀安正在临帖,见到父亲立刻放下毛笔:"父皇!儿臣今日学会了《千字文》!"
杨楚宇抱起儿子,突然问道:"怀安可想爷爷奶奶?"
"想!"孩子用力点头,"想听爷爷讲打仗的故事,想喝奶奶煮的梅子汤!"
次日清晨,终南山脚下的小院里,红拂正在晾晒新采的草药。楚骁从鸡窝里摸出两个还温热的鸡蛋,忽然听见山路上一阵熟悉的马蹄声。
"来了。"红拂头也不抬地说。
楚骁拍拍手上的草屑,走向院门。远处,一队仪仗正转过山坳,为首的龙辇上,一个小小的人影正拼命朝这边挥手。
山风拂过药田,带来阵阵清香。楚骁突然想起很多年前,在黎阳城头的那个夜晚。那时他还是个朝不保夕的反贼,怀里抱着个会说"天上有龙"的奇异孩童。
"爷爷!"怀安的喊声由远及近。
楚骁笑着迎上去,心想: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结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