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英语角”活动带来的轻松氛围,如同秋日里短暂的暖阳,很快就被笼罩整个高三年级的第一次月考阴云所驱散。考试周的每一天都像是在倒计时,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,连最爱说笑的吴佳佳都收敛了许多,课间也只是趴在桌子上,小声地和同桌对一对答案,或是焦虑地翻看着错题本。
等待成绩的日子,更是度日如年。每一声上课铃响,都让不少同学的心提到了嗓子眼,下意识地望向门口,期待又害怕看到班主任林晓阳的身影。
终于,在周西下午的最后一节自习课,林晓阳抱着一沓厚厚的、打印着密密麻麻数字的成绩单,走进了(18)班的教室。
“唰——”
全班同学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,原本低声讨论的声音戛然而止,只剩下紧张的呼吸声和心跳声。
林晓阳走到讲台中央,没有立刻开始念分数,而是先用目光缓缓扫过一张张年轻却写满紧张的面孔。他清了清嗓子,开口道:“同学们,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出来了。”
教室里静得能听到针掉在地上的声音。
“首先,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整体情况,”林晓阳的声音平静而清晰,“相比开学摸底考,我们班的整体平均分和年级排名都有所提升。这说明大家这段时间的努力是有成效的,值得肯定。”
听到这句话,教室里的气氛稍微松动了一些,不少同学暗暗舒了口气。
“但是,”林晓阳话锋一转,“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,这个提升的幅度还不够大,我们在年级中的位置依然不算理想。尤其是和兄弟班级相比,我们在部分学科上还存在明显的差距。”
他没有再多说,而是示意课代表将成绩单发下去。“大家先看看自己的具体分数和排名,找到自己的位置,也看看各科的详细得分情况。”
成绩单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瞬间激起了各种涟漪。
“哇!我这次数学进步了十分!”
“唉,物理又没及格……”
“总分好像还行,看看排名怎么样……”
“完了完了,英语作文肯定跑题了,分数这么低!”
李梦琪深吸一口气,小心翼翼地接过成绩单。她的目光快速扫过,总分和排名果然如预料中那样回升了,重新进入了年级前十。她紧绷了多日的心弦终于松弛下来,但看到那个依旧排在她前面的、属于赵雪的名字,以及与第一名那不小的分差时,她的眉头又微微蹙起,心中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。
“梦琪,怎么样?”旁边的郑小燕凑过来看,她的脸上带着喜悦,“我这次也进步了!尤其是英语,苏老师的方法真管用!”
“嗯,还行。”李梦琪勉强笑了笑,“你也进步很大,恭喜你。”
“哈哈哈!及格了!老子数学终于及格了!”一声压抑不住的低吼从后排传来,正是张浩然。他拿着成绩单,激动得脸都红了,一把搂住旁边的周天宇,“兄弟!看到了吗?78分!我数学考了78分!”
周天宇笑着拍了拍他:“可以啊浩然!没白费赵老师天天给你开小灶!”
张浩然嘿嘿傻笑着,下意识地朝讲台方向瞥了一眼,心里默默念叨:谢谢赵老师,虽然您还是很凶……
王小雨看着自己的成绩单,心情有些复杂。理科成绩确实比以前好了不少,数学和物理都擦着及格线飘过,这让她松了口气,也证明了同学们之前的帮助是有效的。但这个分数,距离艺术类院校的文化课要求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“看来光靠临时抱佛脚不行啊,”她小声嘀咕着,“还得继续努力才行。”
孙明平静地看着自己的成绩单,理科各科几乎都是满分或接近满分,总分依旧是班级第一,年级前三。但当他看到语文和英语那两个明显偏低的分数时,眉头还是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。
而刘阳,则像个局外人。他接过成绩单,随意地扫了一眼,就把它塞进了桌洞里,继续趴着,仿佛那上面的数字与他毫无关系。只是,在他低头的那一瞬间,林晓阳似乎看到他对着化学和物理那两个异常突出的分数,嘴角似乎有那么一丝微不可查的弧度。
“好了,大家先静一静。”林晓阳拍了拍手,示意大家安静下来,“现在,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次月考的情况。”
他打开投影仪,屏幕上显示出各科的平均分、最高分、最低分以及与年级平均水平的对比数据。
“从数据上看,我们的优势科目,比如苏老师教的英语,平均分是高于年级平均的,这很好,要继续保持。”林晓阳先给予肯定,“李明哲老师的生物和陈远老师的化学,也基本达到了年级中上水平。但是,”他指着屏幕上的数学和物理数据,“这两门课,我们的平均分和年级平均分差距比较大,尤其是高分段人数偏少,这说明我们在理科的基础和拔高上,都需要下更大的功夫。”
“具体到问题,”林晓阳继续分析道,“从卷面上看,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这么几个:第一,基础知识掌握不牢,选择题、填空题失分较多;第二,审题不清,答非所问,尤其是在文科综合和语文阅读理解上;第三,计算能力有待提高,数学和物理大题因为计算失误丢分的情况很严重;第西,解题步骤不规范,缺乏逻辑性,想到哪写到哪。”
他一边说,一边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讲解,点出典型错误。
“当然,这次考试也涌现出一些亮点。”林晓阳的目光扫过学生们,“比如张浩然同学,这次数学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,这证明只要肯下功夫,找对方法,没有什么是不可逾越的!”
张浩然被点名,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,但脸上是抑制不住的自豪。
“还有王小雨同学,在兼顾专业训练的同时,理科成绩也有了实实在在的进步,这说明平衡是可以做到的。”
王小雨也露出了腼腆的笑容。
“李梦琪同学重新回到了领先行列,希望你能保持稳定,向更高的目标冲击。”
李梦琪认真地点了点头。
“孙明同学在理科上展现了极强的实力,值得大家学习。但是,”林晓阳看向孙明,“语文和英语也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能忽视。”
孙明抬起头,若有所思。
“至于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同学,”林晓阳的语气变得温和,“一次考试说明不了全部。关键是要从失败中找到原因。是态度问题?方法问题?还是时间投入不够?找到症结,才能对症下药。”
他停顿了一下,看着大家:“我知道,考试成绩不理想,心里肯定不好受。但是,同学们,我们是(18)班,是一个集体。遇到困难,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我希望大家能继续发扬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,互相帮助,共同进步。基础好的同学,帮一帮暂时落后的同学;偏科的同学,多向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请教。我相信,只要我们拧成一股绳,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!”
“接下来,针对这次考试暴露出的问题,各科老师也会调整教学计划。我希望大家能积极配合,课上认真听讲,课下及时巩固,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。”
……
班会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,林晓阳分析得细致,讲得恳切。教室里的气氛,从最初的紧张、浮躁,渐渐变得沉静、专注。学生们开始认真地在自己的试卷上圈点、标注,思考着老师指出的问题。
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对林晓阳的这套“温和疗法”买账。
班会结束后,林晓阳刚回到办公室,就听到隔壁传来赵刚老师略带不满的声音:“……平均分还是上不去!光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活动有什么用?学生还是要靠管!靠压!不拿出点厉害手段,他们根本不知道抓紧!”
虽然没有指名道姓,但林晓阳知道,这番话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他来的。他苦笑了一下,没有去争辩。他知道,改变固有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事。而且,最近也确实有几位排名靠后学生的家长,通过电话或微信,比较委婉地表达了对班级成绩的担忧,希望他能“抓得更紧一些”。
压力,无处不在。
林晓阳坐在办公桌前,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试卷和数据分析表,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。他拿起那张属于刘阳的成绩单,目光再次落在那两门异常突出的理科成绩和其余科目惨淡的分数上。这个沉默寡言、浑身是刺的少年,就像一个解不开的谜团,也像他推行个性化教育理念过程中,遇到的一个巨大挑战。
如何平衡应试压力与素质教育?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,尤其是那些“特殊”的学生?如何在外界的质疑声中,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?
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。林晓阳打开台灯,昏黄的光线映照着他年轻而略带疲惫的脸庞,也照亮了他面前那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教育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