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的脚步日益临近,启航中学高三年级的办公室里,除了日益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和学生成绩分析的讨论声,一种微妙的气息也开始在悄然弥漫。而这股气息的中心,正是(18)班的班主任林晓阳和英语老师苏雨晴。
两人因为工作的关系,本就接触频繁。无论是讨论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,还是协调各科复习进度,亦或是共同处理一些学生突发的状况,他们总能展现出旁人难以企及的默契。林晓阳沉稳细致,苏雨晴聪慧敏锐,两人在工作上常常能互相补位,配合得天衣无缝。
除了工作上的高效协作,一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细节,也开始被办公室里那些“火眼金睛”的同事们捕捉到。比如,苏雨晴感冒时,林晓阳会不动声色地将一杯温水放到她的办公桌旁;林晓阳因为连续熬夜批改试卷而略显疲惫时,苏雨晴也会适时地提醒他注意休息,并主动分担一些班级事务。这些细微的关心,在旁人看来,似乎己经超出了普通同事的范畴。
于是,一些善意的调侃和八卦议论,开始像春日里的柳絮一般,在同事间悄悄流传。
“哎,你们有没有觉得,林老师和苏老师最近走得特别近啊?”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在茶水间小声对另一位同事说。
“可不是嘛!上次开年级大会,他俩坐一块儿,那眼神交流,啧啧,绝对有情况!”
“郎才女貌,挺般配的嘛!要是真成了,也算是我们高三年级的一段佳话了。”
甚至有几位平时关系不错的老师,会半开玩笑地向他们打探。
“林老师,苏老师那么优秀,你可得抓紧机会啊!”数学赵刚老师一次在食堂吃饭时,笑着对林晓阳说。
林晓阳只是尴尬地笑了笑,含糊道:“赵老师您又开我玩笑了,我们就是工作上交流多一些。”
苏雨晴那边,也遇到了类似的“盘问”,她通常会脸颊微红地以“大家都是为了学生”为由轻轻带过。
这些议论和关注,无疑给林晓阳和苏雨晴带来了一定的压力。他们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人,尤其是在高三这个关键时期,不希望因为个人的事情影响到学生和整个年级的工作氛围。于是,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在公开场合保持一定的距离,尽量避免单独相处,工作交流也力求简洁高效。
然而,越是刻意回避,彼此心中那份悄然滋生的情愫,反而变得更加清晰起来。
一次学校组织的教职工春季趣味运动会上,气氛热烈。在两人三足跑项目中,林晓阳和苏雨晴因为都是各自年级组的年轻骨干,被同事们起哄凑成了一对。两人虽然有些不自在,但也不好拂了大家的兴致,只好硬着头皮上场。比赛过程中,因为配合不够默契,两人踉踉跄跄,险些摔倒,引得周围一片善意的哄笑声。苏雨晴的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,林晓阳也显得有些手足无措,场面一度十分尴尬。
活动结束后,林晓阳找到了苏雨晴,两人在校园一处僻静的角落进行了一次简短的沟通。
“苏老师,今天……不好意思,让你为难了。”林晓阳率先开口,语气带着歉意。
苏雨晴轻轻摇了摇头,眼神清澈:“林老师,我明白。其实,最近办公室的一些议论,我也听说了。我觉得,我们现阶段还是应该以学生为重,高考是头等大事,不希望因为我们个人的事情,给学生们造成不必要的困扰,或者给其他同事带来误解。”
林晓阳点了点头,神情严肃:“我也是这么想的。学生们现在压力很大,我们作为老师,更应该以身作则,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和备考工作中。”
两人达成了一致,决定在高考结束前,将这份尚不明朗的感情暂时搁置。
尽管如此,有些东西一旦萌芽,便很难完全抑制。虽然他们在公开场合刻意保持距离,但在日常的工作交流中,一个眼神的交汇,一句不经意的关心,依然充满了旁人不易察觉的默契与温暖。当讨论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案时,他们总能迅速理解对方的思路;当遇到棘手的班级问题时,他们也总能第一时间想到向对方寻求支持。
这种克制与默契交织的感觉,像一根无形的线,牵动着两人的心。
五月的一个深夜,高三年级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。为了准备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模拟考试,许多老师都在加班加点地出题、审题。林晓阳和苏雨晴也不例外。
当苏雨晴整理好最后一份英语试卷,揉着酸涩的眼睛走出办公室时,发现林晓阳也刚刚锁上办公室的门。空旷寂静的走廊里,只剩下他们两个人,以及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。
两人不期而遇,都愣了一下,随即相视一笑,笑容里却都带着几分不自然。
“林老师,这么晚还没走?”苏雨晴轻声开口,打破了沉默。
“嗯,刚把语文的模拟卷最后校对完。”林晓阳顿了顿,看向苏雨晴,眼神温和,“苏老师也辛苦了。”
苏雨晴低下头,拨弄了一下耳边的碎发,声音更轻了些:“林老师,最近……谢谢你的帮助,特别是在学生心理疏导和一些班级事务上。”
林晓阳微微一笑:“苏老师客气了,都是为了学生。你为班级英语成绩的提升也付出了很多。”
简单的几句对话,却仿佛包含了千言万语。他们都知道,有些东西,己经和从前不一样了。那份在并肩作战中滋生出的欣赏与依赖,那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关心与默契,己经悄然在彼此心中生根发芽。
但高考这道横亘在所有人面前的巨大关隘,让他们都清醒地选择了将这份感情暂时深埋心底。他们明白,此刻的任何一点分心,都可能对学生们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。
两人并肩走在空无一人的走廊里,影子在灯光下被拉得很长,又渐渐重叠。没有人再说话,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。